中文简体 English

珠江口上的通关“加速度”

来源:海关总署 时间:2025-10-13 浏览:1

  十月的珠江口,海风微拂,广州港大屿山锚地,巨轮静卧。黄埔海关所属黄埔老港海关关员郭明和同事,正搭乘交通艇,驶向一艘装载16.3万吨进口铁矿石的巨轮。他们将对该轮实施登轮监管。而这批铁矿石中有8万吨即将在锚地直接换装上驳船,运往韶关一家钢铁公司。

  “‘锚地直提’的活儿,现在是我们工作的新常态了。”郭明一边检查着装备一边说。作为“十四五”期间黄埔海关深化锚地监管改革的亲历者,他见证了这一崭新通关模式带来的全方位变革。

  从“码头”到“锚地”的位移

  锚地,是供船舶在水上抛锚进行停泊、避风、引航以及货物过驳的水域,也是对外贸易港口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位于珠江入海口的广州港锚地,占地约3200平方公里,是粤港澳大湾区海运与内河运输衔接引航的重要节点,成为辐射滇、桂、赣、黔、湘等省区物流链的重要枢纽。

  “过去,我们的主战场在码头。货物必须在船舶靠泊、卸载后,我们才能实施监管,之后货物重新装上驳船运抵工厂。”郭明回忆道,“受码头吃水浅、堆场容量限制,大量进口大宗散货船需先在锚地减载才能靠泊,船等泊位、货等装卸时有发生,时间成本和物流成本都居高不下。”

  转变始于“十四五”规划的深入推进,特别是2023年,黄埔老港海关聚焦畅通物流“筋络”,试点实施“锚地直提”业务改革。海关监管的关口,从固定的码头,前移至广阔的海上锚地。

  “海上散货码头”的崛起

  “现在不同了。”郭明登上货轮,开始熟练地工作,“我们主动乘船到锚地登轮监管。货物一经放行,就能通过驳船直接提离,运往工厂投入生产,省去了码头卸、装两个环节。”

  海关工作点的“位移”看似简单,背后是海关监管理念和手段的升级。黄埔老港海关创新模式,将监管要求与企业需求、物流特点深度融合,着力打造高效的“海上散货码头”。

  数据最有说服力:以一条7万吨级船舶为例,“锚地直提”模式可使其船舶费用日均从14万元降至9万元,降幅超35%,平均缩短作业时间约5天。据统计,改革以来,黄埔老港海关共监管“锚地直提”货物超972.75万吨,为企业节省物流成本超1.8亿元,对广州港锚地货物吞吐量增长的贡献度达到42.7%。

  企业的账本与供应链的韧性

  对于广西的翅冀钢铁有限公司而言,“锚地直提”让企业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机遇。该公司采购负责人王状算了一笔账:“参与改革后,我们节约的船舶滞期费和货物损耗费等约9000万元。不仅成本降了,关键是原材料能及时到厂,产能释放更稳定。”

  而在广东中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,外事部主任匡争华则体会到了供应链韧性的增强。他回忆起一次“应急经历”:因天气原因,进口煤炭推迟5天到港,生产线告急。紧急关头,他们在海关的指导下,启动了“直提+靠港”组合模式,将急用的2万吨煤炭通过“锚地直提”快速运抵,保住了生产线的正常运转。“多元化的通关模式给了我们很大的调整空间,是生产稳定的关键一招。”匡争华说。

  为进一步提升企业获得感,黄埔老港海关还配套推出了7万吨、11万吨、17万吨级船舶多元化直提物流模式,允许企业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“全船直提”“直提+靠港”“靠港卸货”的组合式方案,物流通关形式更加灵活。

  小切口释放大效能

  完成登轮监管,看着8万吨铁矿石开始安全有序地过驳到内河驳船上,郭明松了一口气,他望向这片繁忙而有序的锚地,心生感慨。

  “ ‘十四五’这五年,我最大的感受就是,海关的改革越来越聚焦于打通堵点、提升效能。‘锚地直提’看似只是监管地点的变化,但这个小切口,切准了物流链上的关键环节,释放了大效能。”郭明说,“企业的获得感提升了,成本下降了,效率提高了,供应链更安全了,我们付出的汗水,也化作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,这让我们倍感自豪。”

  黄埔海关的“锚地直提”改革,是海关系统在“十四五”期间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注脚。目前,“锚地直提”改革项目已正式纳入《广州国际航运枢纽三年行动计划(2024-2026年)》。

  在郭明看来,这五年的成就,就写在每一艘高效通航的巨轮上,刻在每一位进出口企业人员舒展的眉宇间。而像郭明一样的海关关员,将一如既往忠诚履行守国门、促发展的职责使命,为外经贸发展贡献海关力量。(濮宣/文)


0
首页
电话
短信
联系